文 肖干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口子好酒,天下知名。
自古以来,人类多逐水而居,大江大河往往成为人类文明发源地,孕育出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积淀了博大精深的美酒文化。口子酒,即诞生于北纬33度,黄淮流域,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盛产适合酿酒的五谷原粮以及微生物菌群的安徽淮北大地、qy体育濉溪古城。
往事越千年,弹指一挥间。江淮地区的特殊地理因素,使得该地区饮食咸鲜辛辣,白酒幽雅爽净。其中,拥有2700年酿酒历史的口子窖,更是凭借博采众长、兼容并汇的“大国兼香”口感,为这片沃土奠定了酒文化的血缘基础。
汴水入睢成“口子”
安徽濉溪作为一座历史古城、千年酒镇,其繁荣与发展与两条河流,——汴水和睢水密切相关。
汴水是黄河支流,最早以文字形式在战国时出现。睢水,又名濉河,中国古代著名河流。历史上的汴水和睢水,都因隋唐大运河的开凿而出名,后来成为推动安徽濉溪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北有汴水,南有睢水,两河通过白沟水连接贯通,白沟水南注睢水,在睢水东岸(今安徽濉溪东关)形成一口;北通汴水,使得睢、汴两水互相通注,故有“汴水入睢”的记载。因而,濉溪镇古地名“口子集”的来源,便始于史上“汴水入睢之口”之说,即地名“口子”的溯源。
隋朝时口子属彭城郡符离县。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掘隋唐大运河,其中,通济渠是联通黄河和淮河的首期工程。通济渠开通后,安徽淮北地区运往京部的物资田赋全靠漕运,迎来发展的契机,白沟水口便成为漕运渡口码头、商贸集散地。后因徐姓人家在此卖茶、摆渡,地名又称“徐渡口”“徐口子”,后又改称“徐溪口”。
至金、元时代,黄河夺汴,而白沟水亦被湮没,但本镇地名仍称“徐口子”。至明代,地方政权建制,“徐溪口集”为相乡八大集之一。清乾隆十一年,大兴水利,开挖溪沟(即溪河),此沟从西北向东南上经高溪,穿过小茴村向东南,至本镇北关东头径入老濉河,从此,“徐溪口集”又改称“睢溪口”。
睢溪之“睢”,到民国年间,改为“濉”。
刘伶答曰此处高
安徽濉溪口子古镇酿酒历史悠久。
春秋时期,宋襄公欲为盟主,修行仁义,令大夫正考父整理殷商时期当地颂祖乐歌,写成《商颂》,其中记载:“既载清酤,赉我思成”。“酤”为古代稀薄之酒,说明当地殷商时期不但有酒,且有以酒祭祖祈福的习俗。
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周游濉溪,著有《宋人酤酒》称,“悬帜甚高,为酒甚美……童叟怀钱提壶,往返不绝。”足见当时该地饮酒已很普遍。
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设沛国于相城,颁布“酒榷”,对酒实行专卖政令,显见此地酿酒业已相当繁荣。1984年11月,在今安徽濉溪东蔡里荒冢中,发掘一个东汉时期的四耳盘口壶,其内有酒,色碧绿,香扑鼻。
魏晋,“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七贤”之一的刘伶,都生于附近安徽临涣古镇。他们酷爱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后快。刘伶在《酒德颂》中写道:“捧罂承糟,衔杯醪,奋鬓箕踞,枕曲藉糟,无忧无虑,其乐陶陶”。稽康在《秋胡行》中有“旨酒盈樽,莫与交欢”的诗句。至今当地酒店仍有书写“嵇康问道谁家好,刘伶答曰此处高”的对联。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隋朝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从洛阳到扬州流经相城地区的通济渠。柳孜古镇,就坐落于安徽濉溪县境内通济渠东段,得益于通济渠穿镇而过,逐渐繁荣,成为唐宋时期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运漕商旅,往来不绝”。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开通,为口子酒远销创造了便利,很快名扬运河沿岸大小城邑。
在安徽濉溪柳孜码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隋唐时期的各类酒器就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琳琅满目、精美绝伦的酒器,充分反映了隋唐时期黄淮地区酒文化的发达。
宋时,濉溪酿酒更上一层楼。宋朝建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时,东南各州府的物资多由水路运达中原。距此500余里的口子古镇,为濉水漕运往来的卡口,船来帆往,不绝踪影。邻近府县人员、物资集散于此,口子古镇愈加昌盛繁荣。据宋天圣十年所刻柳孜砖塔碑文的记载,朝廷还专门在濉溪和柳孜设立税官,征收盐酒税。
金兵南进、南宋偏安时,兵连祸结,战乱频仍,濉溪酿酒业一度受到严重打击。此时濉溪酒多在符离库存、中转,通过睢阳古道销往南方诸地。周密《齐东野语》中记载,宋隆兴元年(1163年),淮东招抚使李显忠、副使邵宏渊率兵攻克符离,发现府库中诸多金、银、钱、粮、绢,且有酒三库。开禧二年(1206年),官方在渠沟(今淮北市南2公里)设酒税官。元统一后,濉溪酿酒业又趋兴旺。至正三年(1343年)在渠沟设立“酒监”以课酒税。
元代,由于黄河南灌,河南辖地的睢水日渐淤废。处于下游的宿州便开挖溪沟,将上游入界之水导入睢水,口子古镇又成为溪沟入睢水之口,濉溪酿酒业成为中原酒业中心。《宿州志》即有渠沟设立“酒监”以课酒税的记载。
传世兼香逢盛世
回到现代,口子酒业推出的口子窖大师酒,器型即源于运河出土文物,向时光隔不断的传世兼香致敬,与悠悠历史遥相呼应。
明万历年间,翰林戴国士曾游濉溪,夜泊濉水,饮酒赋诗,写下“橘徕疑楚泽,沽酒读离骚”的优美诗篇。相山隐士任柔节曾以“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诗句赞美濉溪酒。
明末清初,濉溪酿造作坊已发展到20余家。每年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一年两度的“乡饮酒礼”上,乡邻与众酒坊直率评议,鉴别优劣。每年农历三月十八的相山庙会,一些来自外地的香客商人,为了品尝濉溪名酒,多投宿于濉溪。光绪三十年(1904年),津浦铁路通车,为濉溪酒外销创造了有利条件,安徽濉溪酿酒业得到迅速发展。
“团城七十二,居中尽得法,千瓮皆上品,甘美泉水佳。”民国初期,濉溪酿酒业得以长足发展,产量倍增,销路宽广。来自上海、杭州、无锡等地的粮商、酒商云集于此,把濉溪酒销往四面八方,酿酒作坊遍布大街小巷达72家之多。1949年,当地人民政府在赎买均属“七十二坊” 之列的“小同聚”“德泉涌”“福全”等私人酿酒作坊基础上,创立“国营濉溪人民酒厂”(口子酒业前身)。
1953年,国家《商标注册暂行条例》颁布。国营濉溪人民酒厂积极注册 “濉溪”商标,“濉溪”牌高粱大曲酒成为建国以来,最早拥有正式品牌商标的中国白酒之一。
1955年,“国营濉溪人民酒厂”将所产濉溪酒正式定名为“濉溪口子酒”,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较早拥有正式品牌名称的中国白酒之一。
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国营濉溪人民酒厂一分为二各自发展为淮北市口子酒厂和濉溪县口子酒厂两家大型企业。1997年,市、县两家酒厂结束了长达8年的“商标之争”,合并成立安徽口子集团公司,2002年改制成立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年,“兼香型”口子窖酒成为中国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兼香型白酒品牌。
2006年,口子酒业被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2018年,省考古研究所在濉溪沱河路发掘出濉溪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目前,遗址已发掘区面积达3000平米,已发掘信源坊、魁源坊、大同聚坊、祥源坊4处酿酒作坊,最早可以追溯至明代。遗址布局与文献记载一致,找到了安徽濉溪城市发展的脉络和起源。
“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须得窖池老。”2020年,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口子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窖池越老,窖龄越长,生态系统就越趋兼容并蓄,产酒质量越好。如今,在口子酒业,始建于元末明初,采用老城花土建造的发酵池至今仍在使用,这些窖池的老窖泥中富集近千种微生物和独特的微生物菌落,绵延数百年,浓郁窖香依然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