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穿在身上 挂在心上
讲述人:福建省非遗项目丰泽蟳埔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 黄晨
这个春天,我们小渔村又“火”了一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来到泉州蟳埔,戴上qy8千亿官网簪花,穿上大裾衫和阔脚裤,站在蚵壳厝旁拍照。作为非遗传承人,今年我过得既忙碌又开心。虽然已年过花甲,我还是和几十年前一样,为大家认认真真做衣裳、仔仔细细插簪花。我始终觉得,弘扬蟳埔女习俗,不但要把传统服饰穿在身上,更要时刻把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挂在心上。
头戴簪花的游客在福建省泉州市蟳埔村游览。新华社发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我们蟳埔的文化习俗从宋元时期就开始形成了,其中以“簪花围”等服饰文化最为出名。50年前,我开始跟着舅公学习蟳埔女服饰制作。他教导我“做衣如做人”,一定要静得下心、稳得住手、耐得住“冷”。在对蟳埔习俗文化几十年的坚守与传承中,我对这句话的感悟越来越深。
传承非遗文化,一定要耐得住“冷”。二三十年前,村里年轻人纷纷穿起了流行服装,传统服饰没了市场,我的裁缝铺也少有人上门。当时就有人劝我改行做西装,我没有答应——祖辈留下的手艺不能从我手中失传。幸运的是,当时区政府不仅出资补贴,帮助我们维持店铺经营,还组织了一支身穿传统服饰的腰鼓队。我也积极承担起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每个星期都会到附近的高校和中小学上非遗课,讲述一针一线里的“文化密码”,许多年轻人也因此成了弘扬非遗文化的志愿者和实践者。
弘扬非遗文化,还要经得起“热”。近一两年来,火红的人气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也给非遗文化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前景。我们顺应游客要求和市场变化,在坚持传统手艺的同时,创新簪花风格,在茉莉花、素馨花等原有花种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品种,受到了大家欢迎。在女儿的帮助下,我还开设了自媒体账号,用来宣传弘扬非遗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面对如海潮般涌来的机遇,我们没有忘记初心。我还记得,七八年前蟳埔女“簪花+服饰”的体验费用就是40元,这个价格标准一直延续至今。去年年底,区里还成立了蟳埔簪花围民俗文化协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提升行业综合服务质量。我希望,我们的蟳埔女服饰文化不仅是美丽的,也是亲民的,能让更多人喜爱,更多人受惠。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雷柯、方曲韵、高建进、吴春燕、唐一歌、王冰雅、宋喜群、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梦、金永成)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25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