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茶饮背后的隐忧

◎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银昕

“这家店一开张就成网红了,我们经常过来。”



近日,一对年轻人捧着两杯茶饮,走出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家茶饮店,店内人声鼎沸,而窗外正被北京入冬以来的第二场寒潮笼罩。

山药、黑豆、生姜、红枣、菊花、枸杞……在茶饮配方上,《法人》记者看到一串常见的中药材名,简单查询了一番之后发现,这些配方分别对应了视力模糊、睡眠不佳、脱发、焦虑等年轻群体中常见的亚健康状态。

随着奈雪的茶、喜茶、茶大爷、广芳园等茶饮品牌的兴起,奶茶成了年轻群体中流行的饮料。但近来,带有中药成分的qy8千亿官网药膳茶饮,让奶茶的江湖地位受到了挑战。

药膳茶饮开业即成网红

“我们很早就开始立项调研、研究配方,第一家店在去年开业,一开业就成了网红店,前期的努力没有白费。”魏女士是北京某家老字号孵化的茶饮门店主理人,她告诉记者,茶饮店的营收让她和同事备受鼓舞,接下来计划开更多的店。

“我们还真不是看到了这个风口才投进去的,而是恰巧赶上了‘风口’。”魏女士告诉记者,一开始选择茶饮,是因为团队一直在老字号从业多年,积累了研发能力,并看到了未来健康茶饮的发展空间。“茶饮产品也在升级迭代,从最简单的基底茶、植物奶基茶,到鲜果茶和高端原液茶,我们研判,下一步会向细分领域发展,如草本养生茶。”魏女士和同事花了5年时间,开发了“24节气茶饮”,让消费者全年都能喝到顺应时令的产品。

记者了解到,目前药膳和茶饮生意的商家有三类:一类是与魏女士同行的本草茶饮门店,第二类是互联网医院线上开方,第三类则是同仁堂、鹤年堂等老字号经营多年的膏方产品。

记者在浙江省中医医院微信公众号上看到各式各样的药膳,有的可以用来炖汤,并注明了最好用来炖牛肉汤还是鸭汤(牛肉或鸭肉就是这副药膳的最后一块拼图),最多的还是代茶饮,功效也各式各样,几乎涵盖了所有亚健康状态,如失眠、疲劳等。

而老字号经营的膏方,很多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北京鹤年堂为例,目前有黄精膏、全鹿膏等10余种配方的膏方,对应的也是亚健康状态。

一字之差 药膳非药

“我们的膏方按照食品标准管理,包装上没有出现任何功效和适应症的字样,只显示主要成分。”近日,北京鹤年堂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药膳和药,一字之差,含义大不一样。在西药管理上,每种药品都要经过严格的双盲实验、临床试验等,才能批准上市,但鉴于中医“药食同源”理论,很难完全复刻西药管理方式,特别是在药膳和茶饮行业的管理上,有时难以分清“药”和“膳”的界限。

记者了解到,2002年,彼时的卫生部公布了一份“药食同源”目录,收录了传统上既属于中药材也属于食品的物质,药膳、养生粥、茶饮等都只能在此目录范围内选取成分。2002年第一版目录里有丁香、覆盆子、橘皮、百合等87种物质,其中山药、薏苡仁、桃仁和枸杞子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熬粥食材。此后,目录内容不断调整,今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党参、黄芪、灵芝、天麻等9种物质纳入该目录。

金先生经营一家茶饮连锁企业,做直营的同时也吸收加盟店。这家连锁企业针对性很强,提供的产品是应对女士经期不适的茶饮,成分以生姜、红枣、燕窝等为主。“我觉得做这行主要遵循两个标准,一是不能用目录之外的东西,另一个就是要按照食品来宣传,不能做成药品广告。”

“我以一个医生的视角,建议大家对市场上的这些药膳茶饮不要抱太大期待。”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某医院的一名医生对记者说,市场上公开售卖药膳茶饮,并非经过医生一对一诊脉后开方,那就有一个问题,消费者对自己的体质是否足够了解?“人体很复杂,很多时候不能头痛医头,如果一个人存在某一类亚健康问题的同时还有其他隐性问题,就不是药膳或茶饮能解决的了。”该医生表示,针对某种病症,最好不要在医院之外寻求办法。

记者采访到一名年轻上班族,她想解决失眠问题,就看着配方挑选了一款茶饮,但没想到连喝三天之后,失眠问题收效甚微,还闹了肚子。“可能是不太会掌握量或者不了解自己体质。但从此我就知道了,这东西不能瞎喝。”

如何对待药膳茶饮

“‘药食同源’的物质,按照现行法律法规,不能宣传功效和适应症。”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虎对记者表示,食品安全法特别在附则中将食品定义为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有了这个附则,加上“药食同源”目录,含有中药成分的药膳和茶饮,法理地位不言自明。

“不能用目录之外的成分,也不能宣传功效和适应症,是行业的两条‘铁律’。”魏女士告诉记者,依据古典药典,适当对食材本身的科普宣传有一定必要,但不能过度宣传其功效,“这明显涉嫌违法。我和同事一再强调,如果有客人在门店询问功效和适应症,工作人员一定要强调‘不能治病’,治病要去医院。”魏女士认为,药食同源的核心在于“养生”而不是“治病”,不能误导顾客。随着国家对于中医养生、古方食材的宣传与科普的增加,很多人对药膳成分也越来越了解,一提到菊花加决明子,马上就会想到这是护肝明目的,一提到赤豆薏米,就会想到祛湿。

有的药膳坊曾因宣传和广告用语“犯规”,受到监管。广西柳州市中医医院东院区对面的“食药同园”药膳坊,售卖各种含中药成分的粥、茶、饮及菜品,因为对产品的宣传使用了疗效和适应症等字样,受到市监部门的提醒,随后改成了只宣传成分的广告内容。

不过,实际中,有些介于“功效”和民间说法之间的用语,也获得了法律支持。“江中集团曾因一款产品宣传出现‘养胃’两字被罚。江中集团认为‘养胃’只是一种民间说法,不属于医疗概念,随后将食药监部门诉至法院,最终食药监部门撤回处罚。”赵虎说。

以医院为背景的互联网医院按照药品标准管理药膳,但也并非没有瑕疵。浙江省中医医院的药膳茶饮购买步骤中,有一个不可跳过的“自诊问卷”环节:每选购一种药膳或茶饮,要先做三道自诊题目,必须都点选“是”,才能进入随后的开方环节。但这种方式,更多只是一种提示和告知功能,不能防止一些人“尝鲜”。

与之相比,广州中医药大学清远中医院的互联网医院线上开具代茶饮处方,只面向复诊的患者,也就是说,必须在首诊之后,才能到线上开方。

除了“药食同源”目录,以及按照食品进行广告文宣这两条“铁律”,药膳和茶饮目前并没有针对性强的行业管理办法。都是含中药成分的药膳茶饮,管理方式却有的按食品,有的按药品,互联网医院的尺度也不同,那么,是否该有个统一标准?

“没有国标,的确让药膳茶饮很尴尬。”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记者表示,年轻群体对健康管理渐渐成了刚需,酸梅汤之类的产品有了很高的消费频次,但没有国标,它就只能是普通食品。“中药的培养、储存、运输和加工,再到熬制和销售,是个长长的链条。要形成统一标准,对全产业链的完整度要求很高,而现在这个产业链的水平还很低。”朱丹蓬认为,目前最现实的做法是严格要求药膳企业在“药食同源”目录中取材,不能越界。

“单独制定行业法规没什么意义,倒是应该想办法让‘药食同源’这个目录更科学、更实用。”上述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某院的医生说。魏女士也认为“没必要”:“现阶段来说,我觉得先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伴随着行业的不断壮大,在问题中寻找解决办法会更好。”

编审|渠 洋

责编|惠宁宁

校对|张 波 张雪慧